[武穴历史] 龙坪仁商熊百万捐巨资筑江堤

[复制链接]
查看8322 | 回复0 | 2023-10-31 15: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坪仁商熊百万捐巨资筑江堤

文 | 吴为民

龙坪地处水浒、江防要地,位于市域东南,两省三县交界。东与黄梅县蔡山镇毗邻,南与江西省九江县陈司镇隔江相望。龙坪属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龙坪先民在“中江”滩头高地结庐而居,逐渐成长为沿江重镇。她襟江带湖,水路发达。隋唐之前龙坪无堤围,江水任其泛滥,一片荒湖沼泽,芦苇杂草丛生。古时称此地为南、北、中“三江口”自南岸与江心洲(即新洲)夹流称“南江”(现长江主泓道),江心洲与鸿垴洲(龙坪)夹流称“中江”,滨江沼泽区称“北江”,后称此地为“北江故道”。


故道的形成实因江水为南岸坚山所阻,潆洄江北,江湖相通,尽成沼泽;兼以洪水夹泥沙而至淤积为滩。盛唐时政治稳定,生产发展,随着人口的逐步增长,人民对土地的要求异常迫切,乃有占滩头高地结草而居,从事渔农业生产。过着洪峰来时迁地而居,洪峰退落返回重建的游移生活。久而久之人们不满足于现状,乃相约围堤建垸以防御洪水的威胁,达到固定居住,繁衍生息的目的,因而形成了最早的防洪堤围。乃有早期的黄梅五口堤、广济的十三棚堤等初步江防雏形。但因堤围各自为政,堤身高接不严,高宽不一,加以滩头陡壁,岸脚空虚,堤身百孔千疮,破烂不堪,难挡高洪猛汛,故常遭破堤淹没之灾。


640.jpg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将无计避征徭”,哪里有百姓,哪里就有赋役,封建统治者为了穷兵黩武,就是这十年九不收的地方,也向农民征收渔农业赋役。但“堤既已破,民复何望?地既无民,复何租税”?封建统治者迫于切身利益,不得不对江防加以关注。明永乐二年(1404)派“部臣监筑”。“乃将广济黄梅两县的民垸,民围连接并堤”,上起盘塘,下迄新开口,绵亘九十余里,至永乐四年竣工,故称此堤为“皇堤”“官坝”。


20世纪我在龙坪读初中时,正是农业学大寨高潮,学校组织开门办学到龙坪朱河村平整土地搞田原化,老师带同学到龙坪“皇堤”(明永乐堤)取土填“王陈龙凼”,龙坪“皇堤”遗址东起龙坪镇朝阳村牌楼下垸至李德垸,延至龙坪朱河垸一线。现龙坪花园居委会“坝里”就是“皇堤”里面土地。


640.jpg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大水,黄广两县沿堤数百里之民,皆为鱼鳖,晚明重臣、三朝元老、楚党领袖的广济名士中宪大夫吴亮嗣在《论荆楚水灾疏》中称:“湖湘水势滔天,蕲、黄下游最惨,恳乞圣明,专官赈济,以普济广度之资为修堤之费”。封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赋命攸关”,不得不采取“以工代赈”,“官督民修”的形式筑堤复坝,并明谕下达;“知县督修,以昭慎重”。以后各朝承袭明制,以便就地及时指挥管理堤防事宜。清康熙二年(1663年)八月,邑侯安公躬率居民,服襦担土,日夜巡视江堤,以弥缝其隙。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武汉江防府在武穴设分府,(武黄同知府)管理武汉以下九江以上长江流域八百里水域的税收和河道江堤的治理。并在广济设两巡检司,——(马口、龙坪)龙坪巡检司管黄花、李林,宝赛、五里四棚,计长2430丈,明清两朝采取“部臣监筑”“知县督修”和“官督民修”“捐俸倡修”等举措,但终因朝政局限,因循苟且,战事频繁,顾此失彼,根本不可能充分发动群众,竭力同心倡建千里金堤,加以财力枯竭,杯水车薪,又经层层剥夺,一致千里江堤无从着手,广济与黄梅在荆楚下游、江身既高、百姓如在釜底,长堤破裂,沿堤百姓,皆为鱼鳖。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长江发洪水,龙坪段(黄花、李林,宝赛)3处棚堤溃坝,龙坪仁商熊百万挺身而出,捐巨资128万银洋,修筑龙坪镇江堤,乾隆年间广济县丞督促龙坪百姓栽植芦苇保护堤坝,时至今秋龙坪芦葭苍苍,芦花飘荡。熊百万捐修江堤的仁心义举至今在龙坪一带老百姓中传为佳话,熊百万成为当时龙坪百姓的心中“守护神”。1954年共产党发动群众全民大修水利,修筑“黄广大堤”,“黄广大堤”成为鄂皖两省人民抗御长江洪水的主要屏障,他像钢铁巨龙锁住江水,保护着两省沿江数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固若金汤的“黄广大堤”成为保护鄂皖两省的“江防屏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

99

主题

1

回帖

306

积分

初中一年级

积分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