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佑民
【人物名片】张柱兵,湖北省武穴市人。出生于1960年11月29日,汉族,1979年11月从湖北省武穴市应征入伍,在原武汉军区四十三军一二九师侦察连服役,1983年8月入党,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在部队服役期间,先后担任过班长、侦察连副连长、指导员、军侦察参谋、一二七师三八一团一营营长、师侦察科科长等职。
先后被评为“优秀四会教练员”一次;优秀基层干部一次,“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荣立三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一等战功一次,被中央军委授予“捕俘英雄”称号。1987年8月参加全军第二次英模代表大会。1993年出席济南军区党代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这一辈子,我经历了战争,与死亡擦肩而过,但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我从没后悔过!”多少个午夜梦醒时分,张柱兵总会回忆起军营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活了下来,我是幸运的。我还是我,不算什么英雄,真正的英雄是哪些为国捐躯,长眠在南疆脚下的烈士们……”每当说到这里,他都会眼睛湿润,哽咽着说不下去。战友的脸庞,熟悉的军号,隆隆的炮火……一场场,一幕幕战场的情景在他的脑海里浮现。
誓死请战 留下遗书
1984年7月,张柱兵所在的连队被编入第二侦察大队4连奔赴中越边境侦察。1984年10月的一天,上级下达了重要作战任务,侦察大队要不惜一切代价,在近期内要捕捉一名有价值的俘虏。活捉敌人是一件比击毙敌人难度更高,危险性更大的作战任务,需要极高的战场形势研判能力,超强的战斗素养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作支撑。仗越惊险,竞争愈烈,特别是捕俘组,更是竞争焦点。
“我要去”,张柱兵又一次挤进了这个执行任务的竞争行列。为了表示决心,他从衣兜里掏出了早已写好的请战血书。受领任务后,张柱兵当即写下血书,坚决要求担任危险系数最高的“第一捕俘手”。部队首长经过反复分析研究最后确定张柱兵为第一捕俘手,因为他政治觉悟高,军事素质棒,应变能力强。在战场上,一个军人能够争取到杀敌立功的机会是幸运的,张柱兵终于“中榜”了,此时此刻,他高兴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出发前,柱兵交了党费,给他思念的母亲留下遗书。
亲爱的妈妈:
我要出去执行任务了。在即将出发的时刻,我给您写这封信,只是想对您说,我保证出色地完成任务,争取立大功,决不给亲人丢脸。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战场上的事,难以预料,如果我有个意外,请不要难过。您应该自豪,因为您的儿子是为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而捐躯的……
坚毅果敢 浴血捕俘
1984年10月29日夜幕降临的时候,张柱兵带领一支神秘的捕俘小分队,悄悄出发了。
路,这里没有路,脚下全是荆棘,枯藤。敌人又火力点密布,轻重机枪封锁着山下道路。为了隐蔽,张柱兵带着捕俘手们在荆棘丛中匍匐前进,山石划破了衣服,棘荆刺破了皮肤,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向前爬着,经过四个多小时的爬行,终于到达了潜伏位置——815高地坂兰哨卡。这里距敌人最近,容易暴露,他们只能在一条很浅很窄的凹地里潜伏。很快,一个最佳的捕俘目标侦察到了。越军有一个巡逻的路线,天黑之前也就是五六点钟的时候,他们在巡逻路线上埋上二至三道地雷,早上五六点钟把三道地雷取掉,取掉以后便于他们每天白天的巡逻。
针对这种情况,张柱兵就决定在越军的阵地前,取雷的时候抓这个“舌头”。可是在这样一个四周有敌,头上有炮火脚下有地雷,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险境里捕俘,真正称得上是一场虎口拔牙的特殊战斗。次日,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敌方哨兵前来排雷,这一刻张柱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越军先排了两颗雷,在排第三颗雷,把保险梢一插上的时候,张柱兵一跃而起,凭借着敏捷娴熟的擒敌身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制服了敌人哨兵,几秒钟时间,就把越军哨兵按在地上,勒着脖子往下一滚,就到了一米高的一个坎,这时,上面两个越军哨兵冲锋枪一梭子就打到他的地方来了,如果是稍微慢一秒钟,那一梭子就打到张柱兵的身上,那就成了网筛子。激烈的交火声响彻山谷,张柱兵和侦察小分队,借着战友火力的掩护,押着俘虏往后撤,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最可怕的意外发生了。越军俘虏把别在腰间的手雷拉响了,张柱兵赶紧喊,卧倒。
卧倒已经太迟了,手雷炸响。张柱兵的副班长当场牺牲,新兵丁晓兵当场炸断一条胳膊,万幸的是,俘虏还活着,只是受了点轻伤。张柱兵腿上被弹片削了几个洞,现在5个钢珠子还在膝盖的关节腔里面,这样艰难地后撤了将近三个小时,这是张柱兵一生中最漫长、最艰苦、最危险的三个小时。他抬着战友,背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将俘虏和受伤的战友带回了我方阵地,把俘虏押回我高地之后,他才知道自己两个腿上全部都是血。首战告捷——张柱兵和他的战友们生擒了越军一个俘虏。
花嘎奇袭 再立新功
1985年2月下旬,为查明我田蓬地区当前的敌人活动情况,给敌人以狠狠的打击,上级批准了侦察四连在越南花嘎村实施袭击捕俘的方案。根据侦察发现在花嘎村驻有3名越军,该驻兵点在营盘山和1号、2号高地之间,我方阵地距该驻兵点曲线距离约20公里。连队的方案是捕俘组共23人,由连长孙英培任组长,张柱兵为第一捕俘手带9名同志负责开辟通路,前方侦察和捕捉俘虏;参谋王文章带一组为火力掩护组,负责外围打击1号、2号高地增援的敌军以掩护捕俘组押俘撤退;副连长王传志带一组为接应组,在营盘山垭口负责接应俘虏组,打击营盘山增援的敌军。
3月1日下午17时捕俘组从田蓬出发,张柱兵和捕俘组的同志们克服了山高路陡的困难,于当日19点30分到达19号界碑,在20时趁月色开始越境,前方道路险峻,十分难走,一会下深谷,一会爬陡坡,体力消耗非常大。深夜24时,潜伏到营盘山山下,该山是敌人的防守要点,火力点密布,轻、重机枪封锁着山下唯一的一条小路,为了不暴露自己,捕俘组的同志趴在碎石小路上蠕动前行。张柱兵在前面开路,手、脚、膝盖被石子滑破,鲜血淋漓,加上在815高地负过伤,身体就像针刺刀割一样。他咬紧牙关,经过2个小时的隐蔽,带领大家一起通过垭口向花嘎村逼近。
2日凌晨2时10分到达花嘎村外围,张柱兵带着副班长梁艺在稻田的田埂下认真地观察了情况后,带头向花嘎村摸去。进村后借越南老百姓吵架和群犬狂吠的声音掩护,打着手电快速接近敌住房。张柱兵当机立断,旋风般地向敌住房扑去,一脚踢开大门,勇猛冲进屋内,没有发现敌人,又一脚踢开内屋的门,发现房内的床铺上有4名越军,4支冲锋枪靠在床头边,越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给吓愣住了。我们原侦察掌握的情况是该驻点只有3名敌人,捕俘手人数按3人配制,现出现4名越军,其中1名靠门边的越军稍一醒悟正要操枪,张柱兵一个健步冲上去用左臂夹住其脖子并顺势用右臂夹住床上另1名想要反抗的越军。
此时,捕俘组的其他同志一拥而上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由于多出1名越军,捕俘组人数不够,加上赶了几十里的山路,张柱兵已极度疲惫,他臂中的两个越军想挣扎逃脱,张柱兵急中生智用身体压住敌人,腾出右手掏出手枪用枪体向敌俘头部猛击,然后趁敌昏迷迅速拷上手铐将敌制服。捕俘组的同志们在6分钟的捕俘战斗中将屋内4名敌人全部捆绑起来带出屋外,因为纵深大,道路险,1、2号高地的敌人疯狂射击,村民又在围攻他们,当时的处境非常危险。
张柱兵带领捕俘组的同志押着4名俘虏在火力组火力掩护下强行快速撤离,在撤离中山上的敌人追了上来,他们边撤边在撤离的路线上快速布雷,敌追兵在踏上3颗地雷被炸死炸伤后不敢再追。在撤出营盘山垭口时,该高地的火力又开始疯狂向我们扫射,战士陈美龙不慎掉进10余米深的峡谷中昏了过去,张柱兵把俘虏交给接应组的同志后又摸到谷底找寻到陈美龙后将其背起艰辛的行进了两个多小时与大家汇合。
最后捕俘组于3月2日5时30分安全撤回我境内。此次战斗共俘敌4名,炸死敌追兵2名,缴获苏制冲锋枪4支,子弹、手雷、信件、地图、证件等军用物资,我无一人伤亡,张柱兵带伤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次生擒四名越军,创造了我军前线捕俘的最高纪录!
军人本色 不忘初心
2000年张柱兵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湖北省检察院工作,后到省纪委工作,从部队到地方,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他始终坚守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保持着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续写了更加辉煌的人生篇章。他面对各种诱惑与考验,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传承着打赢的精神,在反贪腐一线上,一干就是21年,抓获犯罪分子不计其数,为国家挽回了百亿元的经济损失。人们称赞他,过去在战场上,是抓俘虏的大英雄,如今在反贪一线上,是抓贪腐分子的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