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镇盘塘山之二郎神传奇

[复制链接]
查看8378 | 回复0 | 2023-10-31 15: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田镇盘塘山之二郎神传奇
文丨巴耳朵


混沌末天分地乱,渺渺茫茫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厄释传。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成了《西游记》开篇诗。


在湖北武穴田镇,有一个空山石穴的盘古山,别称盘山、盘塘山,也自古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山的东面那条盘桓而上直通山顶的栈道,当地人叫它通天梯,那座突兀独秀的最高峰笠儿脑,相传是直通天庭南天门的灵台,盘山笠儿脑上方对应的天空,成为仙人升降天上人间的仙道。在盘山的南面,是滚滚东流的大江,大江南北两岸,各自临江劈立成一座孤山,两座孤山,隔江遥遥相对,神似刀劈而一分为二的壁地山,人们形象地称它俩为半壁山。


640.jpg

在江北半壁山下游约里许,有一座盘山孽分的脉山,古称椒山,从盘山山顶俯看椒山,形似一头大象,所以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为象山。象山紧临大江,岸险水湍,临江面有个几形湾,自唐代以来有个孝子祠,后更名将军庙,象山寺,供奉着一个感天动地的孝子四川人杨腊,在杨腊将军庙的左侧,有一座不起眼、刚建不久、仅约二十多平方的一层小庙,庙门额也未题有任何庙名,内供有四座尊神,也无人知道是何方神圣。象山寺的右侧,也有一座庙宇,门额题有祖师殿三字,殿内供奉有祖师神像。


小小的象山几形湾,密布着新旧有别、高低参差的庙宇佛堂,供有众多神灵,虽被武穴市准许为宗教活动场所,但信徒廖廖,香火稀索。或许,周遭密布的工业场区的嘈杂,惊扰了常驻于此的神圣,己不能庇佑生于兹土的生灵,而被虔诚的信徒所抛弃。


在象山寺左侧的那约二十多平方低矮的小庙,是今年刚刚落成的,庙堂内从左至右,分别供有四尊大神像,一尊小神像。最左边的一尊,从形态上看,应该是观音菩萨,中间两尊,一男一女,像是夫妇,男执掸子,女执木靶,靶上端镶嵌龙形木雕,据神像仪态推测,应像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但有一点不明白的是:玉皇殿按道教规矩,一般建在山巅,这玉皇殿为何建在低湿的水边洼地?玉皇大帝的右侧的那座神尊,像幅道巾,看不出像道教和佛教任何神灵,但仔细观察,惊奇的是:神像的前额额面,居然点缀着一只眼睛,这尊神像有三只眼,莫非是西游神话中的二郎神?在疑似二郎神的右边,是一尊小神像,小神像穿戴将军服饰,应该是象山寺供奉的杨腊,而不明白的是,庙宇堂皇的杨腊将军在这个小庙中却成了小小配角。这说明这座不起眼的小庙,却庙小神大,来历不简单。


640.jpg

带着这个疑问,小编找到了象山寺礼拜的几个信徒,询问得知,这座不知名的小庙,原不在这里,而在象山北和盘山相交的沟谷中,现正准备建工业园区,施工方就按原庙大小规模将原庙移建于此。至于庙内供奉的神灵是何方神圣,一概不知。


在当地人指引下,小编找到了小庙的原在地,它在现沿江大道原上郭村北侧,原有的小沟谷已被工程机械填平,已看不到原始的溪流,原始的村庄,原始的乔木,只剩下一棵的百岁古樟,孤零零耸立在人工平整的旷野中。经访问原陶垸居民得知,那座小庙就是二郎神庙,建于何时,供奉的是何方神圣,皆语焉难祥。但有一信士,感慨于神庙拆迁他地,特不忍,故出手收藏该庙碑、庙神。此乃不幸中万幸矣。


在原小庙旧址后西北方约二里许铁船山南麓,有一座小庙,庙门上方,有一横石梁,阴刻着古朴苍劲草书“风水洞”三字,一看就知道颇有历史底蕴的老庙遗存,民囯时庙记中称武圣宫,另据清广济康熙丁未志载:“铁船山,有寺,下为鲁肃府,鲁肃屯兵处,祠今毀,肃像存江浦,或曰澛脐洑,未知何解”。庙后有一天然溶洞,是盘山古溶洞之一,相传古时,常有道士、僧尼、隐者隐居于此。


风水洞,背倚铁船、北台诸山、盘山、象山居其左,铁船、半壁列其右,明堂宽阔,直达长江,真乃一风水宝地格局。站在风水洞,举目远眺,慷而慨之:方圆平方几千米,密布历朝历代文化遗存,有吴王甘宁庙、水仙祠、象山寺、孙权庙、祭风台、二郎神庙、桃山半壁、风水洞、双善洞、笠儿脑、祖师洞、仙人洞、马口寺等等,时间经纬跨度几千年,儒、释、道三教并立,其文化底蕴,自然风光,武穴独有,世界无双,是诞生西游文化重要源泉之一,如今已沦落成工业园区,山河破碎,神佛难安。自2003年武穴ZF推出双善洞景区,已二十年矣,匡山西游推出也己近十年,武穴文旅还在原地踏步,而开山填湖却高歌猛进,现今已是2023年,仍然发生拆毁西游元素二郎神神庙事件,真是不可思议。是官僚的无知,还是商人的贪婪?武穴的文旅,路在何方?值得全体六十余万武穴人深思,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在追求工业效益和保护文化遗存二者间求得平衡,是武穴现ZF急待解决的问题,刻不容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640.jpg

在原小庙旧址的东北方向,高高隆起一条盘山山脉,在这山脉上半腰南面,就是著名风景区双善洞。站在山顶,遥遥北望,就是武穴南部盘塘山最高峰笠儿脑了。


据清广济县丁未志山条川载:盘塘山,县南六十余里,自阳城北台诸山恒起并立,嵾峣峭拔而或断或联,中岈以深,径折烟迷,岩连路塞矣,最高处为笠儿脑,有蔡大官人升天遗迹,相传大官蔡姓,名广福,弟广善,唐贞观间,勅为神。神初降于朱慕桥,憩阴于张胜,侧飞升于笠脑。有李行思者,因梦感,视马趾所止,为祠三处,像巾道衣,端拱执如意,其傍将执靶,云杨腊尔。蜀人父杨朗,架木排至盘塘过石鹰嘴,排解,朗死于水,腊求父尸不得,自四月至五月,号呼江上,亦投水死。神感其孝,收为将,今俗祀神,四月五月间,民相聚,和歌,其尾声相助必云;杨腊尔寻杨朗尔,哪里寻?哪里寻?其北马口寺,乃詹祖道场,基倚云崿,似鸣凤形,东大脑坡上有鹿池出石罅中,与马鞍山峡对峙,险甚。


在广济丁未志山条川中,关于盘塘山叙述,讲了两个神话故事,一个是唐朝贞观年间的勅蔡大官人兄弟为神的故事,一个是杨腊孝吠感天而成神的故事。有一个叫李行思的,做梦梦见了神在笠儿脑升降,于是在盘塘山马迹所止处,建了三处神祠,将蔡姓二郎神供奉在祠内,而投水伏父尸而出的杨腊,却成了蔡姓二郎的傍将。这说明武穴盘山二郎神和杨腊水将的神话传说,最早源自于唐朝。


640.jpg

唐贞观至今,已逾一千余年矣,关于盘山蔡姓二郎神话,虽收录在武穴清广济康熙县志,但蔡姓二郎是哪里人,为官何处,为何被勒为神,杨腊如何成二郎神的傍将等等,己鲜有人知。有关二郎神的神话故事,乡民口耳相传,只有二郎神劈山救母的只言片语的传说,沒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假以时日,长此以往,随时面临着丧失传承的风险,抢救挖掘二郎神话西游文化,成了武穴地域文化的当务之急。而杨腊神的命运,却比蔡姓二郎神幸运得多,自宋以来,儒学兴起,作为儒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为宋后各朝各代所倡导,地处江浒的杨腊孝子祠,屡毁屡建,至今已扩建成规模庞大的象山寺。在现存的象山寺,仍保存着清广济知事洪锡爵的碑记,因此杨腊水将的故事较为完整,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实乃武穴之幸事。


二郎神话,鲜见历史记述,随着明朝《西游记》、《封神榜》文化作品的推出,二郎神才被中国人所熟知,现在的中国人都把二郎神与杨戬等同起来,主要是受封神榜神话的影响;其实,《西游记》成书时间是要早于《封神榜》,二郎神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最早应是在《西游记》中,《西游记》中的二郎神,不是《封神榜》中的杨戬。


在宋时,出现过二郎搜山图画,明吴承恩还专门据图创作一首《二郎搜山图歌》,但其内容与《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形象区别较大,二者之间有没有联系,还有待考证。


二郎神在《西游记》中出场的场面并不多,主要表现在降服齐天大圣和九头虫情节上。我们不妨先看看《西游记》原著是怎样描写二郎神的。


观音道:“乃陛下令甥显圣二郎真君,现居灌洲灌江口。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陛下可降一道调兵旨意,着他助力,便可擒也"。


作者借孙悟空之口,更加详尽地介绍了二郎神的形貌特征:“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履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宗罗双凤凰。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湖北蕲春蕲河与广济交界的上游,有一座山,叫灌山,远古时期传说,大禹治水时,曾登山踩塌一块,现叫灌脑,仍供奉有大禹四太子神,因此蕲河注江口,也称灌江口。武穴双善洞传说:古时蕲州田善长垸,有兄弟俩个大善人,在广济盘山洞中修炼成仙,因此被冠名双善洞。这在此成仙的兄弟俩,应该是广济丁未志所载成仙的蔡广福和蔡广善,此二人也就是二郎神的原型。此神话传说,县志记载出现在唐贞观年间,应该是现中国最早的二郎神话传说。


《西游记》中梅山七圣,除《西游记》外,全国没有发现其他地方有什么传说和记载。作者在叙述二郎神时,为什么要植入梅山七圣呢?梅山又是在哪里?巧的是:广济县志、阳新县志均载有梅山,在盘塘斜对岸阳新富池沙村一处石壁上,遗存有北宋范仲淹次子范纯仁(时任蕲州太守)手书“梅山”的石刻,这也许是作者创作梅山七圣的文化源泉。


阳新富池与武穴盘塘,隔江相望,在江边,各自耸立半座刀削般陡峭的半壁山,这是远古时期地壳运动中地裂形成的,武穴民间神话传说是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桃山,在武穴发现的二郎神庙,距半壁山不到1000米。庙内供奉神像有四尊,除二郎神和杨腊外,分别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和观音。其人物形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西游记》创作中的二郎神形象


640.jpg

盘山笠儿脑,是二郎神飞升的地方,在其北面,有一座唐贞观时寺庙马口寺,寺建在形似飞凤的鸣嘴上,此山因此称作鸣凤山,在此山东南边,也有一座山,叫凤尔山。二座凤凰山,并列处在笠儿脑山北,合称盘山双凤。二郎神位居笠儿脑山顶,居高临下,弹打宗罗双凰,成为二郎神的恶作剧。


在二郎神庙,虽然杨腊位列傍将,但并没有成为《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但关于杨腊水将的传说,却被西游作者创作成二郎神的犬和鹰。杨腊的的父亲杨朗遇难的地点,在盘塘石鹰嘴,杨朗死后,石鹰化作一只飞鹰,飞到四川成都,将杨腊驮到广济盘塘,广济人称杨腊为飞将军。杨腊求父尸不得,沿江号呼六十日,其悲号声,如同犬吠一般,感天动地,而被二郎神收为傍将。杨腊神的传说被西游作者拆分成鹰和哮天犬的形象,跟随二郎神,出现在《西游记》中。


在武穴盘塘和江对岸阳新富池,各有一座甘宁庙,后改称吴王庙,亦称昭勇祠,供奉的是三国时的甘宁,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有经过盘塘、富池时拜谒昭勇庙时记述:“南宋抗金名将刘光世,奏请朝庭褒封甘宁为:昭毅武惠遗爱灵显王。”这也许是“赤诚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创作源泉吧。


现在很多学者、专家,把二郎神文化,考注在四川都江堰李冰父子身上,其主要依据是《宋会要》记述,“宋仁宗八年,封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为灵惠侯”。这可能是个历史误会,宋仁宗封的是广济即现武穴二郎神,后人不辨原委,错解成李冰次子。二郎神之所以出现在四川都江堰,可能缘于武穴象山寺的杨腊。据象山寺碑记载:四川成都人杨朗,唐时放木排行至武穴盘塘,遇风浪木排解散,落水溺毙,其子杨腊,寻至武穴盘塘,求父尸不得,沿江号呼六十日,亦投水死,伏父尸而出,其孝动天,被二郎神收为傍将。广济县志亦有记述,唐初广济县就建有二郎神神庙,杨腊位列二郎神傍将,宋时,在广济,专门为杨腊建有孝子祠。历朝历代,均有四川成都人来广济礼拜捐修孝子祠。象山寺现存清代寺碑、撰、书者,正是清代四川成都人洪锡爵。所以,杨腊孝子祠在宋时,早已声名远播。之所以出现在四川都江堰,最大的可能:是宋时永康军在四川都江堰治理水患,想乞求神灵庇护,把已在广济成水将的杨腊神,连同杨腊的师傅二郎神,一并请回四川成都供奉。期待神帮助治理水患。惠及家乡生灵。所以说,成都二郎神的信仰应该源自广济武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