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山,一间厂,一座城……让我们回忆起很多儿时的美好时光。 黄冈地区水泥厂,一座曾今有着相当荣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今,昔日热闹非凡的水泥生产线早已被拆除,留下的只有百度上的片言只语,以及那些已经空空荡荡,残垣断壁的生活区和一些曾今工作和生活在那里的人的点滴回忆。我的父亲当年由于农村招工,来到了这座厂。我整个的人生因此便与这座厂联系在一起了,而我人生中少年到青年的记忆就永远定格在了那里。父亲大人已经作古,母亲和我住在一起,有时候也会和我聊起一些厂里的往事,一些模糊的印象慢慢的清晰起来,其实那些并未走远。趁着休息,请几天假,决定回去走走,记录一下父辈曾今流汗甚至洒下热血的地方,也想让疲惫的自己得到些许来自故土的安慰。 田镇,又叫田家镇,一座五线城市的偏远小镇,背靠大山,面临长江,背靠大山可以用石灰石造水泥,又可以借助长江的运力将水泥送至全国。原来看文正公的书时,居然有提到过田镇要塞,湘军和太平军在这里大战过,后来特意去度娘了一下。(田家镇坐落于鄂东武穴市西南部的一古镇,它位于大别山南麓,这里地形险要,素有天险之称。浩荡的长江在此流过,江面陡然转窄,江流如束,形如咽喉,江面横宽只有一百七十多丈。"田家镇当江北,诸山峻峙,江南大山曰半壁,三面斗绝,山下富池口,江水绕山北向东,故行田家镇为避湍"。作为战斗要塞的田家镇,乃武汉锁阴之地、攻荆入楚的门户,它是沿江要塞中最坚固、最大的堡垒。因此被称为"楚江锁钥"之称"。它与半壁山共同扼守长江航路,见证了近现代长江上的几次风云,这就是田家镇。)原来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地方竟然还是有典故的,那个长江边上孤零零立着的巨大的太平军炮台与对面山上刻着的"楚江锁钥"四个大字,见证过一段激荡的风云岁月。 如今,因为工业化的进展太过迅速,往日的炮台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码头及沙船。我小的时候就在这些沙堆上翻滚,是不是比现在小朋友们的沙堆大太多了? 从炮台往厂区走,会经过预制品厂和纸袋车间及部分生活区,只不过一切都被拆的不见踪影,只留纸袋厂红色的厂房。本想进去看看,结果被告知闲杂人等不能入内,只能作罢,只好在外面看看。 小时候无数次走过这条街,只是从没想到如今会如此破败 小时候上学总为了少走几步路,经常从这里爬上去。小学的伙伴们为了买零食吃,也会走这条捷径。曾今觉得无比宽敞的大门 水泥厂生活区的大门,大门内外是两个世界,大门里面是厂职工的生活区,里面的人们享受着那个时代较好的福利,同时,食堂,小学,澡堂,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是人人羡慕的国家饭碗,而大门外的就是当地的一些原住民,守着黄土泥巴过日子,真没有歧视的意思,那时候,多少人想走进里面的世界。以至于后来,虽然在那个镇上生活了多年,而我头脑中的少年时光,就是那个生活区,对镇上的一切还是相对陌生。 大门两边写的是带有时代特色的标语,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平凡的世界》里说,煤矿工人吃的是阳间的饭,干的是阴间的活,未免有夸大之嫌,但那个时代的水泥工人,我觉得工作条件也是相当艰苦的,以致在我们那里取笑别人身上邋遢,就说他像个烧窑的。小时候在厂里,也经常听到生产区里的各种事故,每个事故的背后,也许就是一个家庭的坍塌,所以平平安安回家来才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吧。站在厂门前,想想父亲母亲当年从这个大门走走进进,到厂区去挥洒汗水,回生活区享受天伦之乐,过着平凡又平静的生活,那种真实的幸福感瞬间涌上心头。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群什么的,基本上通讯靠吼吧,而这种宣传墙(黑板的哦)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些人事变动、停水停电、表扬批评什么的都会贴在这里。而我们小孩子那时候最高兴的,无非是要发东西了,原来看过别人写的一篇文章,说水泥厂除了老婆不发,其余的都有,可见当时福利还是相当不错的。夏天发西瓜和饮料,春节发鱼和肉。别的东西我印象没有了,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健力宝和泡面了吧,吃货总是只记得吃食的。
进入生活区,就是一条大道,颇有点现在各城市流行的迎宾大道的感觉。小时候很不喜欢走这条路,特别是早上的时候,一些家庭妇女坐在路边,择择菜,款款方,每次走过的时候,总觉得她们在看着自己、议论自己,现在想想,自己都觉得可笑,少年的心是多么敏感啊,自己的日子都还忙不过来,又有谁会在乎一个半个的孩子呢。右手边是老五楼,建造时间久远了点,外面只用水泥糊了一下,有点灰暗的感觉。左手边是新五楼,为了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而建造的职工宿舍,当时造的时候一片雪白的外墙,很是晃眼,厂里的一些实权人物,比如厂长、书记、车间主任什么的,大都居住如此,中国自古等级森严,哪里都不例外啊。只可惜,企业每况愈下,辉煌已是昨日黄花,终于被淹没在改革的滚滚洪流中,只留下这斑驳的白墙红瓦,默默见证着那段如火如荼的工人大时代。 这颗梧桐年数应该不短了,小时候就觉得好大,现在依旧如此 与新老五楼对比的就是这些职工的生活区了,就是那种怀旧电视剧里经常表现出来的筒子楼,那时的人们估计也没有住宅楼的概念,造出来就是方正的楼房,中间一条过道,过道两边门对门住着一户户人家,更有甚者,一间房里住着两户人家,叫宿舍应该更合适吧。不知道为什么,比起城市里的钢筋丛林,那样的生活更烟火吧,几个单身青年,经常混在妇女堆里打闹,晚上聚在一起打牌喝酒,几个老是吵架的家庭,经常传来打老婆的吵闹,一两个风流的女子,一般都俊俏善良。每到周末,会做饭的堂客会在楼道里的煤炉上炖上排骨汤,整个楼道里弥漫着勾人的香味。。。。。。好像就是在那里,我学会了生活的基本技能,生火做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忘了在那里住了几年,后来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父亲凑钱住进了厂里新修的集资房,改善了生活,也逐渐远离了那筒子楼的生活,只是后来偶尔去那里玩玩,不过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了。 职工宿舍楼好像没有足够多的水龙头,所以后勤部门造了个统一的洗衣池,堂客们就在这里洗衣服,拉家常。因为厂里有自己的水厂,水不用钱,但是漂白粉的味道分外的浓,估计漂白粉也不要钱的吧,所以老妈养成了用大水的习惯,来城市后,总抱怨洗衣服不能敞开了用水。老妈也总说起,洗衣服的地方水龙头经常不见,我听了哑然,厂里的男生们清楚吧。
两边的的飞檐可以挡雨 两幢住宅楼之间,是一座公厕。小时候上厕所是件痛苦的回忆,要一个人走过楼道,黑灯瞎火的摸进厕所,心里那叫一个胆寒,关键有时候灯还是坏的,也只能匆匆蹲几分钟,然后逃回家。蓝铁皮顶的厕所 另外一幢宿舍楼,我也不清楚大家叫它什么,不过他是红砖造的,外墙没摸水泥,就叫红宿舍楼吧,对这座楼印象不深,去玩的次数不多,也没有同学住那,所以没留下深刻的印象吧,这次回去,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 宽敞的平台。这里应该是厂里最热闹的地方吧,热天的时候,因为条件不好,只能在这里睡觉了。傍晚的时候,拿水把滚烫的地面先浇湿,反正水不要钱嘛,等晚上的时候,拿上竹床或垫背,就可以直接睡觉了。对着漫天星空,伙伴们边聊边进入梦乡。只不过经常听到谁谁梦游,谁谁又摸错床的传闻。宽敞的平台 印象最深的是两座楼的顶楼用一座铁楼梯相连,然人们不必从一楼绕路,小时候不懂恐高,每次过那个铁楼梯时,总觉得腿发软,长大后,才知道那是恐高的原因。铁梯只有基了 红宿舍楼面前的路面,本来有一种鹅卵石路面的感觉,其实那是矿渣倒在那里修的,厂里的男生们经常把路里的铁蛋抠出来拿去卖掉,换回些弹珠,零食,如今也变了模样。 红宿舍和旧五楼之间有一个花园,原来记得还有些花花草草什么的,男孩子总在里面打弹子,打炮(各位别想歪,老家一种孩提游戏,两张纸折成方块,玩法多样),不过后来无人整理,逐渐废弃,有种垃圾场的感觉了。花园成菜地 这片小树林应该是厂里男孩子的天堂了吧,因为所有的童年乐趣基本都在这里了,多少人在这里称王,又有多少人在这里折戟,能赢几个弹子或炮能高兴好几天呢。没有树林的影子了 两个小车库,原来挺着一辆伏尔加(不知有没记错)和一辆军绿吉普,那时候能坐的都是厂里的头面人物,包括司机那时候也是人物哦。不过后来总记得汽车总是在修,再后来厂里经济很好,又逐渐购置了好车,才一步步淘汰下来。 这里应该是厂里的中心的吧,一个大操场,现在看来如此落寞空荡。厂里红火的时候,所有的大型活动基本都在操场举行,小到学校的运动会,大到厂庆这类重大庆祝活动,分东西、运动会,小学的六一庆祝活动,象棋比赛还会摆个大棋盘。。。。各位自己脑补吧。 同学家原来是一个小皮球,被我们打着打着破了,后来才换的篮球。一般男孩子暑假时,2点多就出门了,顶着太阳,光着身子,瞎打一通,渴了喝一口自来水,从不担心生病。后来上了高中,一帮发小打篮球才有了些样子。
喝自来水的水池 原来的活动一般在俱乐部面前举行,后来才修了这个戏台,小小舞台,说尽天下喜怒哀乐事,芸芸众生,不过台上生旦净丑人,站在台下,只有安静,这近乎绝望的静谧! 职工俱乐部,和操场一样,承担了厂里的全部活动,不过最多的应该是会议吧,只记得一楼是舞厅,二楼会议室,三楼图书室吧。 而如今,它就在那里,任凭雨水和岁月打磨,有时候在想,是不是和切尔诺贝利有点像,只不过这里没有污染而已。 俱乐部门前有做的很精致的假山,上面有小房子,有流水的,有小塔,谁还没和它合过影呢,只不过现在都掩在草里。 俱乐部后面的小食堂,能去小食堂吃饭也是身份的象征哦,中国人的事情,能在酒桌上摆平的谁还会下来说。小时候经常看到喝的大醉的人躺在操场上,妈总说抽一生的烟,烧一生的手,喝一生的酒,就丢一生的丑,现在想起来,只觉人生不易。小食堂的去路被石砖蓝瓦封住了 一座办公楼,我也不知道里面有哪些部门,我只知道一楼有个医务室,大家可以医个头疼脑热。里面印象最深是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医生(我就不提名字了,大家都知道),人看上去很凶的面相,其实是再好不过的人,后来住我们家楼上,一次打篮球手脱臼了,爸把我带到他家,两个男人硬生生拽着我拉,想这样复位,后来疼的实在受不了,还踢了人家一脚,还挺愧疚的!他老婆是护士,小孩子还都挺怕的,因为我们小学预防针都是她打啊。办公楼一楼中右的房间是医务室 职工食堂,总感觉设计的窗口有问题,探监的窗口一样,要买个东西要探头,给饭票,递碗,里面的人再拿东西出来。老妈还在食堂干过哦,蒸包子啥的就是在那时候学会的。我最喜欢的应该是早餐的凉面吧,碱面隔夜煮好,抹好麻油放在案板上,早上用开水烫一下,加酱油,芝麻酱,辣酱,葱花拌一下,这不就是热干面吗,我很奇怪为啥那时候叫凉面。食堂 厂里的锅炉房和浴室。那是的开水好像是一分钱一瓶,两分钱一壶吧,用的是那种塑料的票票,洗澡多少钱记不得了。浴室偏北方的风格,靠墙是一排喷头,现在说法叫花洒,那是只有洒,可没花,水就直溜溜的往下冲,中间是几个泡澡的大池子,好多同学游泳就是在那里学会的。那时候,家里有热水器的不多,大家基本都是拖家带口的去洗澡,会打算的妇女,还会把衣服用热水洗好呢。有时候人多,会在开关上挂一条毛巾排队,出去抽个烟啥的,再回来洗。因为洗澡方便省钱,所以看浴室的也不算好差事,外面镇上的人也想进来洗,浴室原则上只对职工开放,所以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澡堂门口也被菜地占领 原来好像有两个女人理发,后来只有一个,里面有两张宽大的转椅,很80年代的那种,一条脏脏的刮刀布,有时候还能碰到一个脸上涂满泡沫的人躺在上面。我小学的发型都是在那里理的,后来去市里上了初中,见到了好多港台明星的发型(那时候最流行富城头哦),才去外面镇上理的,不过镇上的理发店里的灯管慢慢改成了红红的颜色,又被老妈叫回厂里剪头了。黑洞洞的小门就是理发室 孩子们渐渐大了,要走出去了,家长们也想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都把他们送去了市里的中学,很多人都应该感谢这两辆客车吧。周五下午把孩子们从市里接回厂里过个周末,周日下午再送回学校,每周三还会载着拎着各色保温瓶的妈妈们去一趟市里,给孩子们送去各种滋补汤羹及几样精心制作的家常小菜,儿行千里娘牵挂,何况还只是些十几岁的孩子。当时很多人说矫情,人啊,有条件的情况下,谁不想自己的子女生活的好一些呢,不是吗?到市里去上学,哪个家长不是抱着孩子最终能走出这座厂的希望呢,谁会希望自己的子女跟着自己吃一辈子水泥灰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难道不是人人都在追求的吗?大客车的车库 印象中这里原来应该是修车的地方吧,有时候总会放一个浴缸大小的铁盆,里面装满汽油,里面泡着些汽车零件。一些胆大的男孩子,会用竹竿绑一些破布片,去蘸上汽油,做一个简易的火把。而我更喜欢看他们修好车后,把这些污染的汽油直接倒在地上,然后扔一根火柴,顿时熊熊烈火燃起,一股热浪夹杂着浓烈的汽油味扑面而来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可以到达山顶,与其说是山,还不如说是一座小黄土包,而它也有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老鼠山,按照国人取名字的习惯,要么是当初它外形像老鼠,要么就是山上的老鼠多,不过我的童年基本上都是在这里泡大的,也没见过几只老鼠。山上面是招待所和水厂,如今水厂铁将军把门,儿时都拦不住我们,何况现在?石 阶水厂大门自来水过滤塔 石阶的左边是厂区最新的七楼,总共两幢,名字好像叫望江楼吧。当时应该是当地最高的建筑了。它依山而建,白色楼身,顶上用黄色琉璃瓦装饰,很是好看,楼层高的住户可以看到后面的滚滚长江,名副其实的江景房,而且还是长江江景。个人觉得楼房很好,就是垃圾桶设计的不够人性化,就是楼里面有一个垃圾通道直通七楼,所以住户的垃圾都直接扔在里面,楼层高的人当然好了,可苦了楼层低的住户,冬天还好,夏天一到,那种酸爽,也只有体会过的人才刻骨铭心吧。特别是当清洁工人清洁垃圾的时候,味道几乎能熏整个楼。楼顶风景 石阶的左边是一排红砖红瓦的平房,心中一直觉得那些房子虽然不高,但很有生活趣味,门前有大树,大树下可以种一些花花草草,点缀下平淡的生活。平房的里面印象中有几个单杠,和小伙伴们也经常去玩的,只不过练习抓杠的时候经常摔下来,屁股着地那一下,真的可以把人怼晕过去。 我家就住在这里二楼,在这里住了大概十来年的时光吧。 家的对面是一座独院的建筑,我基本上没去过,听小伙伴们讲起,说原来是幼儿园。只不过我印象中,后来住着一户人家,是厂里的元老吧。
这条路通往老七楼和小学,我已经不记得原来是石子路还是水泥路了。以前,从这里上学去,放学后又和小伙伴们一起打打闹闹的回家。小的时候,总想快快长大,可等到真的长大了,才明白那是人生中最欢快的时光了。只是现在走在这条当初无数次走过的路上,陪伴我的只有静谧,令人窒息的静谧。
从这里走上去,山顶有几户人家,我并不熟悉,不过里面有一位慈祥的奶奶,在家里种了很多葡萄,葡萄成熟的时候,会叫爸爸去拿回家吃。这条山路也是我们经常上体育课的地方,老师经常把我们带到那里,分成两个队比赛冲坡和下坡,说不定我短跑一直不错的原因就是冲坡冲多了呢,不过现在想想危险系数还是挺高的,上坡没事,下坡的时候,一路冲下来,还是挺危险的,不过我也没听到说有同学摔跤之类的。 两幢七楼,没什么特别深的印象,只是觉得走廊很长。印象最深的是经常去一个住在顶楼的小伙伴家里去看那时候的经典动画,圣斗士星矢。小时候一个经常一起看电视的伙伴,去年的时候,头天还在群里和大家嬉笑怒骂,第二天就惊闻噩耗,突遭车祸,不禁让人唏嘘,当真要活在当下啊!两栋七楼 在这里度过了六年的小学时光,如今站在这里,残垣断壁,竟有隔世之感。一座二层小楼,两间简单的办公室,六间教室,让很多工厂子弟的人生从这里起步,我不清楚小学一共办了几届,应该不多吧,但从这里走出了省著名主持人,企业家,博士,教授等等一批有为才俊,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不知道有一天,当从这座小学毕业的人,再次回到此地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是否那段岁月还铭记心中,是否还记得童校长,易老师,陆老师,郭老师在外面漂泊的日子里,无论自己多少次多么冠冕堂皇的置身于城市里,我的身体里流淌着的还是故乡的血,我的耳边还在回响着亲切的乡音,我的根还在那个小镇。
厂子弟小学 放假的时候,回到厂里遇到儿时的伙伴,到了晚上,几个关系不错的,就相约到江边散步。每每走到江边,走过那座铁桥,总会故意踩的铁皮轰轰作响。码头的船上住着几户人家,旁边停靠着厂里的货船,小时候很羡慕能和水亲近的人,总觉得累了,躺在甲板上,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伙伴走累了,就顶着繁星,坐在江边的石墩上休息,伴着滚滚长江水和轻浪抚岸,看着江面上来往的各式轮船,抽抽红金龙(软龙乡1.5一包)和黄鹤楼(硬龙乡2.5一包),有时候条件好的,会从家里偷偷拿点真黄鹤楼,给我们尝尝鲜,大家聊聊各自学校的趣事以及社会上的见闻,当然女孩子是少不了的话题吧。小时只知风景不错,大后看到一句诗词,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越是平淡的才能越能触动内心吧。只不过现在长江依旧东流,江风依然清冽,伙伴们早已各分东西,为了自己和家人打拼,大家是否还记得原来的曾今过往呢?年轻时看不懂《天堂电影院》,现在才明白,你看的不过是电影,别人演的是人生。浮过夏水之头而西行兮,回首不见故都之门墙。怀伊人难诉我心之哀伤兮,路漫漫不知归于何方。借风波送我于江水之间兮,水茫茫天地一流殇!用一句台词作为结尾吧,啰哩啰嗦写了这么多,应该只能算一篇看图说话吧,给那些在此生活过的人们!
豆哥有话说:“只是现在走在这条当初无数次走过的路上,陪伴我的只有静谧,令人窒息的静谧。”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豆哥的内心难受的抽搐了一下,是啊,童年的那段上下学路是多么的令人怀念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