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人物] 御史刘天衢传奇

[复制链接]
查看4942 | 回复0 | 2023-11-19 15: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御史刘天衢传奇

湖北省审计厅   刘辉光

刘天衢,字一登,号梅沙。明嘉靖11年(1532年)10月20日生于湖北省广济县城梅川西门外刘家昌一农户家庭。自幼聪颖,二岁识字,十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13岁院试中秀才,
18岁中举人。至明隆庆五年(1571年)39岁殿试中进士,并初受中书舎人。万历初任监察御史。

一、历尽千辛终究出人头地
01.jpg
寒门出身的刘天衢,书读得好,但是命运多折。一个人的命运与出生时环境和社会大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明隆庆初年,已经是大明王朝的中后期,明朝统治的弊病一天天显露,已经进入腐而不朽的年代。嘉靖帝是一个从旁系接替皇位的皇帝,他有头脑,初年也有抱负,曾出现过“嘉靖中兴”局面。但是,长时间的与大臣们斗,也磨灭了他的意志的,后期他迷恋酒色、求长生不老术。嘉靖帝在历史上以崇信道教而著名,是继宋徽宗之后的又一位“道君皇帝”。炼丹以求长生不老。1542年“壬寅之变”险些死于宫女之手,从此明嘉靖世宗长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费民力,最终激起农民起义。同时蒙古鞑靼俺答汗寇边,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大臣们争权夺利白热化,严嵩与夏言的党争斗得死去活来。始于建国初期的宗藩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经济发展,宗室家族世代承袭,只享受优厚的待遇,但却无所事事,成为由朝廷供养的一群寄生阶层。到嘉靖朝成为国家财政一重大负担。地方官衙贪腐盛行,底层百姓民不聊生。毛泽东曾评价嘉靖帝“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而嘉靖朝又是一个文化中兴的朝代,嘉靖重视教育,尊重孔子,崇敬孝道。明朝科举制度达到顶峰,而科举制度又是寒门子弟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在明朝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从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在这种经济落后,又重视教育的科举制度下的寒门子弟们要实现个人理想,出人头地的路何等艰难?刘天衢13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此后的21年经历两次殿试才中进士。在农村一个39岁才走入仕途的人是吃尽了苦头和遭人白眼的。他的青年以致中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度过。刘家原先也是一个自给自足过着平淡的农家生活的家庭,自从出了刘天衢这个才子后,父母为培养孩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读书逼穷了这个家庭。而他自己除了悬梁刺股的潜心读书外,还要做家务,闲空下来也要帮助父母做农活。在我国古代读书人干粗活是要被人笑话和瞧不起的。而青少年的刘天衢不顾这些,他是一个大孝子,清贫磨练了他坚韧的意志,也教会了他不卑不亢做人的原则。在中举人后到中进士的21年是刘天衢的青年和中年时代,刘天衢也和其他男人一样,结婚生子,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20出头刘天衢经媒人说合与十里外的的李应福村一家稍有家资家庭的千金联姻,李家父亲是个知书达理的人,非常看重刘天衢这个小鲜肉。问题是他早年丧妻,此女儿是他的前妻所生。续弦的后妻年龄比他小许多,而且人也漂亮,又给李家添了几个子嗣,所以李大人对她总是忍让有加。后娘就是这个隔肚皮的女儿,没自己生的痛爱,所以为了这个女儿李大人也是煞费脑筋。李姑娘嫁入刘家后,是一个敬重公婆的好媳妇、相夫教子的贵夫人、勤俭持家的贤内助。28岁时刘天衢第一次进京殿试,因家境贫穷刘夫人硬着头皮回娘家找父亲借钱,父亲既痛爱这个女儿女婿,又要顾及娇妻,经与妻子商量,以一种压制的态势求得一致——借。只是在数量上瞒着妻子加了码。而那一次可怜的刘举人名落孙山,无功而返。刘夫人没有埋汰自己的男人,总觉得自己的男人有才,鼓励他继续苦读,来年再考。支持他郊游四方,寻访贤士。其间认识了江西安福的傅应祯。但少不了在岳父家里得到了岳母的奚落和白眼。38岁那年腊月二十八,刘举人和刘夫人夫妇来岳父家送年节吃年饭,姑娘又和父母商量借盘缠参加来年春上殿试,得到后母的极力反对,且分文没给。母女不欢而散,天快黑了刘夫人拉着丈夫的手,一气之下赌气的走了。天上是鹅毛大雪,脚下的积雪一尺多深,他们踉跄的走着走着天色已晚,路过一座土地庙,他们夫妻只得在土地庙安身一宿。他们夫妻安身一宿不打紧,吓得土地老儿不敢进门,土地老儿只好托梦于刘父,刘父深夜叫起四邻,一路寻来,当他们来到土地庙,只见庙里祥光四射,蓬荜生辉。老父亲叫醒儿子、媳妇,连夜顶风冒雪赶回了家。隆庆五年得在到了友人傅应祯家里接济,并与傅应祯、刘台结伴而行进京赶考,且三人全都金榜题名。


二、乌台执法心系黎民百姓
刘天衢晚年辞官还乡,朝廷赐给“乌台执法”匾额一樽,后人按原字体以汉白玉雕刻,现镶嵌在刘昌祠堂正门,光耀四百多年。这块匾额是天衢公的荣耀,它光照千秋。也激励着他的后人奋力拼搏而光耀祖宗。400年来成为刘家的一块传家宝。刘公万历初任监察御史期间,初受中书舎人。因万历年幼,由万历帝师张居正接任首辅。张首辅是一个务实派且有抱负的辅政大臣,他针对大明朝建国200年来形成的种种弊端,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创“考成法”整顿官吏;从清理逋欠田赋、清丈田地、赋役制度改革方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鉴于明中期以来“虏患日深,边事久废”,“守备单弱”的状况,张居正竭力整饬边防,擢用了一批有才干的将领守御边疆。他的许多改革政策都是针对明皇朝历代积弊而制定的,改革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由于吏治有了很大改变,号令一下,“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财政亏空变得绰有剩余;从“边事久废”基本达到“边境晏然”。由于改革触及了一些权贵的利益,曾遭致这些人的怨恨和非议。因此弹劾张居正的人接踵而来,首先是张居正的门生傅应祯,接济过刘天衢的挚友,万历三年(1575)升为御史。张居正执掌国事,他针对时事有所思虑,就重视君之道德、解除百姓负担、广开言路三件事上疏。上疏呈上,张居正认为疏中提到王安石之语是影射自己,大怒,下旨责问;又因为奏中论及到余懋学,遂将傅应祯逮捕下狱,严厉追问他的党羽。傅应祯临死都没有承认什么,于是被贬到定海。给事中严用和、御史刘天衢等上疏营救。刘御史在此案中少不了亲自说服张居正。有一次刘御史见张相,进得张府,先就傅应祯下狱连声喊好,大有为张相助威之势,视乎与张相党同伐异的味道。张居正觉得刘天衢话很投机,连叫“安坐,安坐!”,刘天衢谢了又谢。坐下来后,刘御史进而数落傅应祯辈不晓得天高地厚,竟敢冒犯张相虎威,反正话是说了又说,并不及具体内容,教人摸不着头脑。但在张居正听来,因为有了先入之见,听来句句入耳,于是笑容可掬,表示欣赏,还连着叫家人掇出茶来,要与刘御史“看茶”长叙。刘御史说着说着,话锋一转,下面的话却是:“言官其职在言,言者无罪。张相教训在理,送进牢中,却未免失于偏颇!”张居正听着,听着,也觉得在理,便自我解嘲地笑着说:“谁说不是,老夫也正要将他等放了呢!”不久皇上也采纳御史刘天衢、孙继先等人意见,下诏恢复他的官职。在皇上将临幸昌平检查墓道时,冒出蓟镇军事警报,傅应祯极力劝皇上不要去,且上陈边防战备特别详悉。得到皇上的奖赏。不久,提升为南京大理寺丞。(据《明史.傅应祯传》)

02.jpg

居乡期间老人与满堂儿孙享受天伦之乐,一大家子其乐融融。老人特别亲民,与乡亲们打成一片,有一次他来到阔别多年的老岳父家李应福院,众乡民前来问长问短,其中有一女乡民问:“姑老爷,据说您在朝廷里是做御史的,审过不少案子,能不能在我们这里审个堂我们看看,让我们开开眼界?”老人非常认真的说:“那不行,那不是好玩儿的事情,我的惊堂木一响,你们村门口塘的鱼会蹦到岸上,不等我审完案子,你们都会去抢鱼了。还有,你们这些女人们不能看,我的惊堂木一响,你们这些女人们都会尿湿裤子的。”说的满堂乡民笑逐颜开。大家一乐,老人自己也笑出声了。
晚年老人在他的农舍前后栽花种草,春来百花齐开放,花丛中老人琴声悠扬;夏至马口湖畔早晚泛舟湖心,或迎朝阳或送夕辉垂钓如斯,荷花清香扑鼻;金秋季节菊花如金钱,丹桂阵阵满园香;寒冬漫步广济县城梅川河边,观赏梅花傲雪霜。

04.png

晚年老人自己觅得广济县北部一块宝地作为自己的墓地,并奏明朝廷获准,万历帝叮嘱按戍边的总兵级别规格规模修建陵墓,朝廷特赐其石人石兽石像生12对,老人百年后立于墓道两旁。公元1984年,本文作者专程瞻仰了御史墓,陵墓后靠横岗山余脉的茨寨最高峰海拔约600米左右,墓地约海拔200米左右,墓前是不足百米高的丘陵,视野十分开阔。大约10里开外左边是岳山寨,右边是观山寨,墓地方向望去,犹如两只猛虎,两山正中间是铜鼓寨端端正正的一个圆锥体直插天空,组合起来一副“猛虎跳岗”美景映入眼帘。老人一生也有一个缺陷,即第二次进京殿试,去老岳父家借盘缠未果,老夫人一直耿耿于怀,嫉恨娘家人,致死不进娘家门,还命后人在她死后不与天衢公合墓,要葬于李应福对面山,誓言要望化李应福。夫妇二人的墓地相距约40里地,而今的武麻高速南北值穿,正好经过两老的墓地旁边,二老也搭上了今日的快车道。

05.jpg

刘天衢诞辰489年之际完稿于武昌
原文作者:刘辉光(湖北省审计厅)
文章来源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