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佛教源流
武穴佛教源流文/饶思平
隋、唐时期,在县治梅川出生的道信7岁从僧学经,14岁师事禅宗三祖僧粲,后继承衣钵,为禅宗四祖。
唐代,广济寺庙大兴,香火盛极一时,有“佛国”之称。其间,著名僧人还有头陀祖师、大德禅师、存奘和尚、慧普和尚等。
清乾隆癸丑《广济县志》载:“头陀祖师本县人,生于隋文帝二年,尝往来卓木尖,无姓名,称头陀,唐武德七年卓锡五峰山,贞观时示寂”;还有本县人詹宏简,幼出家修行,至马口义台山建立道场,唐武德年间去世,遗诗云:“飞锡江边六六春,修行辩道任天真,尘缘了却更何事,万里乾坤自在身”。
贞观元年(公元628年)谥大德禅师,其道场所敕封为普慧寺。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及光绪十年《黄州府志》均载:“唐贞观年间,存奘和尚(世称蒋祖)系暹逻王子,12岁来广济后峰山建大藏寺居之传法。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蕲水僧人慧普(俗姓宋)卓锡广济青著寺,与众弟子刀耕火种、卉服布装度日,日夜经声不绝,如是涉三十载,于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坐终(载唐《高僧传》三集卷第二十五)。
唐末、五代时期,禅宗慧能的南宗顿悟说盛行县内,主要是南岳系之临济宗、沩仰宗及青原乡之曹洞宗支派,以临济宗弟子最多,至宋代渐成一统。大藏禅寺僧人属临济宗,该寺于元代在县内最先开坛传戒,继后开坛传戒的有头陀寺、继宗寺(又名之字庵)、万民寺(又名城隍庙)、静林寺。
广济从唐末到元末,历经战乱,寺庙屡毁屡建,僧尼时多时少。从明代中期到清初,佛教渐趋兴盛。清康熙初年,名僧绿雨(字超蕉)卓锡大藏寺,常与刘醇骥、张仁熙等地方名士交游,著有《绿雨语录》,以张扬临济宗正法。
至乾隆年间,县内有大小庙宇300座,有僧尼及皈依弟子数千人。特别是梅川灵山一带,有大小庙宇36座,僧尼70余人,时人称其为释门“小西天”。廉贞寨大藏寺有住庙僧值20余人,有庙产田1800多亩。普慧寺有庙产田108亩。横岗山寺庙香火极盛,每年岁首,远至安庆、九江等地香客多来朝山拜佛。
从清代起,县内临济宗寺庙又分为5个支派,即:以大藏寺为主的诸山派,以栖贤寺为主的察山派,以南山寺为主的南山派,以之字庵为主的高山派,以仰山寺为主的庐山派。诸山派基础较厚,察派次之。咸丰年间,栖贤寺亦开坛传戒。至此,县内传戒寺庙共6座。
清末至民国时期,社会动乱,县内一部分寺庙毁于战火。有的寺庙,被国民党驻军拆毁,取其材料修筑军事工事。但是,县内许多寺庙香火仍很盛。1925年成立广济佛教会,首任会长法名伴莲。1938年春,改为中国佛教会湖北广济分会,会长吴喻因。1946年改为中国佛教会湖北分会广济支会,会长慧时(梅川城隍庙方丈,俗名陈善住)。支会划分4个佛教小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1-2人,会员交会费1元,并发有证章和证书。
佛教会县支会划分县内临济宗各支派的势力范围,察山派势力扩张,诸山派地位下降,高山派僧尼甚少,南山、庐山两派湮没。1947年冬,大藏寺举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三坛传戒,由该寺方丈福宏(俗名刘静峰)主持,全县各寺庙参加传戒仪式的僧尼有126人,还有来自上海、江西、湖南等省市的男女新戒子128人,戒期历时53天。此次传戒,有戒子4人被折磨致死。大藏寺从元代至此,计传戒51世。开坛最晚的栖贤寺,计传戒11世。
1949年初,全县有大小庙宇247座,僧尼586人(其中方丈3人,书记师2人,监院师2人,知客师1人);皈依弟子5805人;有庙产田5000余亩,山林7000余亩。民国时期县内的僧尼中,不乏爱国民主人士。1938年9月17日,栖贤寺方丈纯光,隐藏被日军追捕的国民党五十七师一士兵,遭到日军毒打,始终不肯供出。四望山寺住持张柱礼,1942年为中共地方党组织递送情报,保存文件。解放战争中,梅川城隍庙方丈陈善柱、长城弥陀寺住持陈善容兄弟二人,每侦察到国民党军队有重大军事行动,及时向中共地方组织反映。1947年11月,中共地方武装部分负责人黄宏伸在太平山被国民党军包围,西来庵尼姑干来弟将其收藏脱险。同年,横岗山僧人宏参捐资1500银元给中共地方组织作革命经费。
建国初期,1951年多数僧尼还俗,寺庙田产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大部分被分给贫困农民,各地庙宇,大多被拆毁,或改建为公用建筑物。1953年成立广济佛教会筹备小组,隐尘(俗名陈炳松,建国后行医,曾任庙里书记师)任组长,是年,全县有寺庙94座,僧尼95人。1960年,县人民委员会召开宗教会议,会期2天,有31名佛教人士参加。1963年,县内寺庙仅剩34座,僧尼67人。“文化大革命”中,仅存的寺庙也被拆除,有的改作集体林场,仅有的9名僧尼均散落农村。1982年以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民间兴建了一些庙宇,佛教得到恢复发展。198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庙和僧尼数量都趋增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