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哥 发表于 2023-7-16 19:22:53

武穴,五百年前一堆沙,五百年后千万家

五百年前一堆沙文丨饶 武
1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村里一些长辈们经常聚在一块儿谈古论今,其中不乏讲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后来长大了也不乏听到他人所言:“五百年前一堆沙,五百年后千万家。”这句原本不属于历史记载中的传说,只在民间传说了很久的传说,也许应算是一句传说中的没有文字记录的野史罢了。然而往往在历史上有很多的传说多来自于野史。细细一想再仔细分析历史也有其历史的爱好,就比喻人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的道理一样。
“五百年前一堆沙,五百年后百万家。”这句话的来源是刘基在武穴时所讲。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在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在几大战役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明朝帝国建立者之一。然而,这句话怎么被记下来?并且传到民间?从逻辑学中分析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在休整人马时对驻地民众所讲;二种可能或是对其属下所言。
如今分析这句话并得出这句话中的“五百年后百万家”正在一步一步的应验。这句话一个必是预言家所预言;二个预言家必是一位观察家还有他个人的超越的洞察预知力。这句已变成了真事的预言,想想这句是在五百年前所说的话,可想而知预言家他当时所站的高度性和敏锐性。也正好说明了预言家对于时代与后时代周期性的变化性(天意)了如指掌。不然的话为什么会预测得那么准?五百年前武穴这个地方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地方,经济上还不如龙坪、田镇。元朝时候武穴是不是叫武穴,有人说叫邬家阅。
这个叫邬家阅的地方在地里位置上骑长江,坐三江五湖,理应上是个有发展前途的好地方。邬家阅与号称“三山六水一分田”的古广济县相连在一起就是一片汪洋之地可谓“泽国之乡”。古时的广济除了老广济县城梅川、余川绵绵几十里是大山,其余多是湖泊。水系四通八达,湖镶湖、港通河、河水连渠,方圆百里水乡环绕形成一个凹字形状。如今的官桥就是古时候的南来北往老渡口,胡罗玉到魏高邑一带是东汉时的樊哙城,也称樊城、汉城。丰收大港原是太白湖与万丈湖、武山湖连成一片之沼泽地,莲荷芦苇丛生,野禽出没,也是古时的寻阳之水中的要塞。武山湖往北连到黄泥湖,黄泥湖连接胡大湖,胡大湖到乐斯河,乐斯河连接梅川河。大金镇舱头埠和四望镇乐斯河有船运码头,乐斯河连接到新庙港,从新庙港乘坐一叶小舟顺水可达武穴,到刘家巷桥头港口下船。
武穴镇在解放初期在其建筑规模上只有一条像蚯蚓一样的单行街道,河街,上街头,下街头,上庙口刘家巷、再多也只延长到大桥头为止。为防洪水灾害,房屋多是两层木质立柱结构,一楼商铺,二楼住家。据地方志考,解放前在武穴经商的商户多是来自于安徽。徽商经营布匹,盐、铁,五金百货,商行。江西商人经营粮油,小吃。
论说起今天的广济原居民多来自于江西,“江西老表亲得很”。据传真正的原始居民在明洪武八年迁徙到云南大理、楚雄,再就是贵州黔东南等一带。小时候大人吓唬哭闹不听话的小孩说“洪武来了”小孩就不敢哭闹了。洪武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帝国时的年号。在洪武年间提倡“掺沙子”移民政策,居民互移,旨在只为防犯家族地方上势力和地主团势力勾结造反防患为未然。把势力拆开了转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就勾结不起来了。东往西移,南往北移。移民法令尤为残酷,定下阎王叫你寅时三刻走,不可留到卯时五更天,若超时不走全部就地处宰。命令规定,活物可以带,不动产一律不准带。一家老小拖儿带口的跟着部首一路前行,部首叫你停就停,叫你走就走,叫你不走停下来这里就是你们的新家。服从命令,你们就得安屯下,或是荒无人烟之地你就得从头开始开垦田地。不知有多少人病死累死饿死在迁徙路途中。
2
2018年我去贵州采风,到了雷山,镇远,从江,凯里等地,对于少数民族侗族的家史调查时他们自称是明朝部队后裔,祖籍来自于九江,小池,德安。不乏苗族的祖籍,在西江千户苗寨中有毛,蒋,顾、陈、李、谢姓氏等,他们自称祖上来自于湖南、江西。我在云南大理、楚雄遇到当地白族人,他们讲方言时我惊呆了。他们竟然讲的和我老家方言差不了多少的语系,我和他讲了起来,他问我是楚雄那里人?我回答我是湖北人。不可能吧!你讲话怎么和我们一样?我也奇怪,我们两地相隔几千里,怎么讲话口音差不多。他们语系和浠水蕲春很接近,方言中所用到诗语就是江南语系。他们自称祖籍在南京一带。
中国人口有两次大迁移,第一次是中原人口为逃避战乱往闽粤南蛮之地迁徙,再就是明朝“掺沙子”大迁徙。人口大迁徙,人口大规模化的移动在历史上对于人口生长和促进人文文化的互动交流是有很多益处。据家谱实录中记载,老广济县,蕲春县,浠水县,黄梅县现在居民的祖上多来自于江西瓦屑坝移民,或是从江西其他的地方迁徙而来。我老广济饶氏一脉的一世祖传说是南宋年间从江西抚州临川而来。
我用心调查过本地原居民百家姓,据百家姓家谱记载,只有几大姓氏迁来于宋朝,然而在宋前面的就没有了。历史上汉朝这里人口密度还不少,不知是不是传说中的黄巢造反把江北人口杀尽了。黄巢造反杀到长江边上没过长江说:“留了江西做人种。”历史上不知有多少魔头兴风作浪造反,也不少荼毒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话说中国有两大文化: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这两大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发源之地的两条母亲河。今天的长江理论上还是古时的长江,但是,古时的长江没有今天长江两岸的万里防洪大坝,还有长江两岸的千万顷优质良田。古时的长江就是奔腾不鄜的野马,一到了汛期就自由泛滥成为大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老百姓束手无策,只能干望洪水淹没四周成为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丛林和浩荡的汪洋水乡泽国。想必是几百里连成一片和一眼望不到边似大海一样。那些渔船儿在水面上渺小得如同一片树叶子。

上初中时班主任老师讲地方史和地方名志时讲到广济县中的济字。其实老师所讲的广济县的名字的真实意义之所在。老师说“济”字的其义就是水,济水,浠水,沂水,漕河,指的就是浠水县,蕲春县,广济县。古义中对“济”字的解释为过河,渡口,齐备,补益。在古籍《康熙字典》中济解释为“渡水也”,指涉水之意。《说文解字》中解释济为度也,从意思上济字,指渡过河。
古时候从北往南或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官兵必经广济县方可过长江这道天堑,沿途还不知有多少个渡口。其实在古时候像这种地方应算是冷水之地、洪泛之区。想想在雨季时汪洋一片,成为泽国水乡。三江五湖连成一遍,一时你那里分得清那是三江,那是五湖?生活在邬家阅的人多是一些平时出没风波里,浪里去浪里来的渔民,靠用鱼来换盐米过日子。或是摆渡来往客商赚些钱财,不用说了生活在这里的民夫必会水性。
历史上改朝换代犹如日月星辰斗转星移,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清盛时期,邬家阅才有了武穴地名,当时的武穴还是个地广人稀的小地方,比不得老广济县城梅川所在地人口稠密繁华热闹。武穴地区方圆十里一带古时称“沙地”,沙地顾名思义就是沙壤性土地。下三天一片汪洋,晴三天地里冒烟。“沙地泡里种不了庄家,沙地伢子找不到马儿,沙地假儿没人要,自个跑到山里窝里换个薯巴。”沙地这个地方不是干旱就是水涝,生活在沙地里的人日子艰苦食不裹腹、衣不暖身。况且生活在这里多是依附湖边打鱼的渔民。
解放后,农业科学工作者得出沙地土生长不了庄家的主要原因是因沙性土质保不了水源的原故。沙地沙质是飞沙,是釉质细小的浮尘沙。沙地土质不保水只能种些耐旱农作物,种棉花,芝麻,冬播小麦,连油菜也种不好。种不了水性庄家怎么办?科学家自有好办法,改性土壤结构。
1953年广济县从梅川镇搬迁到长江边上武穴镇,并打起了武穴品牌。武穴地处长江边上拥有万里长江客货运码,有长江内河第一深水港码头能停泊万吨货运大船之优势。在铁路马路不发达的年代,水运大宗货物是唯一的选择。什么叫日新月异?什么叫时代不同了!如今的沙地已成为新兴时期的武穴市现代化的城市,人口83万。若如刘基谶言中所说:五百年后百万家。肯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城市将必会有四五百万人口。
3
在历史上的长河中,刘基是那一年来到或者是路过武穴的呢?应该是在1363年。据史记,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精准的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并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决定。作为与朱元璋在武力上对抗的陈友谅其政治根据地的重中之重点就建立在江夏、鄱阳湖、饶州、湖口、九江、洪州、盆水、广济、黄梅这一带,古时的九江水系包括了广济青林口,武山湖,太白湖等,在汛期五湖三江连成一片。五湖指鄱阳湖,龙感湖,太白湖,武山湖,黄泥湖。
其中有三湖在武穴市境内,太白湖,武山湖,黄泥湖。武山湖最为传奇的地方就是湖中心的武山寨,武山寨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三次冷兵器战役写了进去。从东汉英布到明时朱元璋再到太平天国时的广济县令与当地的地方民团在武山寨设立了军事要塞来对抗太平天国起义军队。
公元1363年七月丁亥,陈友谅依仗自己有“舰高数丈,外饰以丹漆”为优势,船舱为上中下三层,战马也可置在其中,士兵可以随时转化成骑兵,水陆都能横行。朱元璋决意先灭陈友谅,陈友谅心知肚明他的汉军在陆地上战不过朱元璋的应天军,陈友谅借水之优势就在鄱阳湖上摆开战场。你想要灭我三十万汉军没你想的那么容易,你想灭掉我,我还想灭掉你。外加上陈友谅世袭渔民出身,熟悉水性,出生地沔阳一带也是泽乡水国。
陈友谅抱定水中之优势,在陈友谅心中我玩水乃从小玩到大、就是玩家常。我告诉你朱和尚在水里你玩不过我,有可能在岸上我打不过你,一但打到水里你就没有根了。陈友谅有十分胜算你朱和尚二十万应天军敢在鄱阳湖和我决斗?哼哼!你这是来找死。并发誓要把朱元璋拖下水,要把朱元璋率下的二十万应天军葬身鱼腹。陈友谅把他的三十万汉军全都隐藏在芦苇荡漾的鄱阳湖四周,他的汉军打的旗帜多是黑色和蓝色,五形属水。朱元璋应天军旗帜红色,五形属火,水火不相容。陈友谅迷信鄱阳湖为水,水可克火。陈友谅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生死成败之战。首战在康郎山,又名抗浪山,鄱阳湖中一小岛屿。陈友谅的舰队一字排开,显得气势汹汹,大有一战必胜之骄纵。
双方在鄱阳湖中来回激战无数回合,双方都有伤亡,但从大体上陈友谅占据了上锋。在一次战斗中朱元璋若不是听从了刘基所言赶快换船。如果不是换得快,朱元璋差一点被炸得粉身碎骨。事情是这样的,陈友谅训练了一支会水性的士兵,就是今天的蛙人。这些蛙人带着炸药潜水到了朱元璋的战船底下,蛙人点燃了炸药。好在刘基警惕性高,发现得及时。刘基会掐指算出当天是吉日还是不利吉日,那天的日子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个不吉利日子。所以刘基一直小心为要,处处提防。“避其锋芒,退则实为进”。刘基提出建议退到江心洲一带休整,朱元璋听从。陈友谅穷追不舍,刘基只好率部退到青林口,太白湖和武山湖一带屯兵休养,待有机会再战。
还有个传说朱元璋兵败又与军师离散了,随身只带少数人马逃到武穴一带,后面的陈友谅汉军紧追不舍,朱元璋只好逃到一处地方避难,在避难的地方还有故事。我相信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是有足够的依据,在我四五岁识字时的启蒙先生也对我讲过这个传说中的故事。传说朱元璋兵败了落难了跑到铁石墩一带躲难,躲在一个叫什么山湾子里还是一个什么村子里。当地一户村民对他可好了,把家中一只白鹅宰了红烧给他吃了。
很快军师刘基率众部队赶来救驾,接到了朱元璋,两军会师皆大欢喜。在休养期间,朱元璋和刘基都明白自己军队的弱处所在。“为什么陈友谅要把战场选在鄱阳湖和这一带的大湖上?原是他们有优势于我们的战船和水军。”
“是,目前我们处于劣势是因为咱们军队中大多数士兵不会水性,所以在水上打仗吃大亏,要是再这样下去不行。”“有何计策??”“我们也要有一支会水的水军,而且在一个月之内必须有。”“军师之言正合我意!”朱元璋大力支持并要求快速建立一支精锐的水军。“听说邬家阅这一带民风剽悍,尚武成风,渔民多会水性。”朱元璋听从了军师之言大喜就招募了邬家阅当地青壮年为水军来增强了军队实力。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建议,持久战,避其锋芒,待机而行。把战船涂上白色,白色在五形上属金,白色在阳光下反光刺眼,弄得陈友谅一时无了对策,就在陈友谅在船窗中探出头时被应天军一士兵飞箭射中脑门,箭头从左眼进后脑出,当即身亡。其实取决于胜负一战是刘基算定好了的那个有天助大道的必胜之日。陈友谅自称不是浪里条水下之青龙吗?水再强式也怕大火。火烧战船之计是《三国志》中诸葛亮献的连环计,想不到陈友谅也傻到把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历史重演,刘基下令士兵放大火。朱元璋十五万应天军终于打败了陈友谅三十万汉军。史记应天军二十万,汉军四十万。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之应天军彻底消灭了陈友谅之汉军中的主力,外加上陈友谅部下起水的起水投降的投降。刘基认为这一仗能取得关键性的胜利少不了急时招募而来的那些武家阅的勇猛的不怕死的将士,他们打起仗来灵活机动,潜入水里游到敌船边上,拿起投火器百发百中。“邬”发音通武,变成武家军。后来朱元璋在表彰鄱阳湖大战中表现得比较突出的勇猛的将士,还有对于立有大功的必需立功行赏时确定了邬家阅将士在鄱阳湖大决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并感叹道:“邬家阅这个地方真乃人龙实乃武穴之地是也!”皇帝金口玉言,武穴之地名由此而来。后来那些立有战功的将士也随从了应天军,后来这些将士西征戍边,再后来其家属也跟着部队屯于西南繁衍子孙后代。

传说胜利后的刘基喜悦地站在青林口时看到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泊,再就是江水冲积的沙丘说:“五百年前一堆沙,五百年后百万家。”并断言武山湖有条龙,若是这条龙起势了必乱中原。怎么办?再也不能乱了大明江山。刘基施法,破了这带风水。后来有人见到武山湖一条断尾龙到了雷雨天就现身。也就有了奇怪天象,在武穴朱奇五到团山再大的天旱,总会有那么一团黑云出现,而且会下局部雨。
在民间对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美誉,说明刘基胜过诸葛亮。刘基在政治上优秀之外还精通天文,历法,兵法,数理等。他还是个诗文见长的文人,其诗文古朴而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没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刘基疾恶如仇,看不惯朝廷一些一旦当官做老爷而欺压老百姓的腐败体系,故辞官回故乡青田养老。想不到在他65岁那年被他在皇帝面前谏言不可大用的胡惟庸毒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穴,五百年前一堆沙,五百年后千万家